专访王小慧1|因为AI可以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家更应当主导它的价值观 精选
本周,首次元宇宙线上线下平行展《远古回声》在王小慧艺术馆开幕。著名旅德跨界艺术家王小慧担任展览艺术总监,她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对于元宇宙的畅想和期待。
这次展览的合作方Omgland™元籁宇宙™创始人陈沐佳在与王小慧相识十多年后的一天,从朋友圈里刷到她正在举办上海首届数字艺术国际博览会的消息。“我很惊讶,在我印象里,她一直是名艺术家、摄影师、建筑设计师,怎么和数字扯上关系了?”这其实也代表了很多人的疑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01年,《我的视觉日记》出版,王小慧走进大众视野。这本书畅销至今,再版已50次。在书中,她详述了自己作为中国第一个室内设计专业硕士前往德国留学并改行从事视觉艺术的经过。
因此在更广泛人群的记忆里,她仍然是一名传统领域的艺术家。
新闻晨报·周到记者近日专访王小慧,听这名“50后”艺术家分享自己在新时代跨界拥抱新技术和新潮流的心得。同时,她也表达了一名艺术家对于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前景的思考和忧虑。
她坦承,虽然自己对新事物永远保持新鲜感,但最近几次对于ChatGPT并不成功的尝试,让她意识到正因为机器或者AI可以进行艺术创作,因此艺术家更应该主导它们的价值观。
中国最早接触数字艺术的艺术家
《远古回声》是一次元宇宙线上线下的平行展,也是一次数字艺术群展。去年8月,王小慧艺术馆正式开放之际,她便将这个艺术馆定义为“数字影像艺术馆”。开馆大展,就是王小慧和西班牙艺术家马蒂的影像艺术展“梦想者”。多年来,她早已将自己定位为以数字影像创作为主的跨界艺术家。
《远古回声》一楼展厅
2006年,王小慧在同济大学成立新媒体艺术国际中心,从这时起便开始接触数字艺术。
新媒体艺术也叫互动媒体艺术,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如今,人们习惯称其为数字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建成时她已是个知名艺术家。功成名就却依然心怀好奇并兴致勃勃地向新事物进行求知和探索,毫无疑问,王小慧展现出了一种超出常人的勇气。
“我当时就意识到这些新科技和艺术的结合非常重要,而且很少有人做。我想,那么我就来试试。”在中国,她也成为最早接触数字艺术的艺术家之一。
新媒体艺术国际中心成立后,曾和世界上多家最重要的新媒体机构进行过合作,其中包括最老牌的德国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和Art+Com艺术工作室,“他们做的东西特别好,特别前卫,早于其他人好多年。”
根据坊间传闻,国内一位大咖级导演当年在某项重要庆典中一个环节的创意就完全是跟Art+Com学的,当时还曾被该机构创始人吐槽过。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前,王小慧团队被选为世博会主题馆的政府团队,和另外几家机构人员合作进行了世博会的项目研究和准备。早在这个时期,她和自己的团队就已经运用了很多数字技术,比如各种交互技术、虚拟成像、异形屏幕融合等。
王小慧团队在多次国际竞标中胜出,成为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之“城市足迹馆”总设计团队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世博会的上,她还做了一场“10000个梦”的大型行为艺术。当时采访了10000个年轻人,听他们讲述了各自的梦想,这是她艺术生涯中最宏大的创作。
到了2023年的今天,“10000个梦”升级成了“10000个信任”。她说,这是自己正在打造的一个大型元宇宙项目,等于是“10000个梦”的web 3.0版,一个属于数字时代的全新创造。她这样介绍自己的项目:
“在这个元宇宙里,每一件作品都铸造在区块链上,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不可更改,成为世代可以传承的数字艺术藏品。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影像,还有10000个人的影像。反映一个时代,也是瞬间的记忆。”
到6月,一场以“10000个信任”为主题的展览即将呈现。王小慧和她的同事们正每晚通宵加班,因此很多时候她会在加班结束后回复我们的消息,分享一些近况和感悟。
就在《远古回声》展览开幕的前一天,她还进行了一次“一日三城游”。这天早上在南京参加完梅钢钢铁博物馆落成仪式后,下午赶赴千岛湖为众多粉丝签书演讲,并一同“围炉夜话”,回到上海家中已是凌晨三点。
这个凌晨,她发来一段语音,用沙哑的声音欣喜告知:主办方特意把30多年前《法兰克福汇报》采访她时的几个问题和答案汇总,打在了现场大屏幕上:
“你最大的不幸?”“没有自由”
“你最大的幸福?”“创造性地工作”
……
这让她心中涌起一阵对于过往的怀旧之感,虽然活动本身很潮流,她还在现场发表了一段关于元宇宙的讲话。
相比元宇宙本身,我们必须承认, 王小慧对于元宇宙和它所代表的一切新鲜事物的兴趣更让人好奇 。
从传统艺术,到元宇宙中的数字艺术,她的创作领域和形式转变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不喜欢复制自己的成功。”她说。她身上所体现出的这种与时俱进、不断挑战自我的态度,让我们很难将她和她的年龄结合,“我喜欢拥抱新事物,这样人生才会更丰富,更有趣。”
尝试用ChatGPT写脚本,
内容让人有点失望
在这次展览现场,参观者还可以体验到王小慧艺术馆特别定制的一个易于上手的AIGC绘画软件,用来生成一件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艺术似乎与我们前所未有的接近。
观众们饶有兴致地尝试用此次展览特别定制的软件创作艺术作品
以AIGC和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会对艺术以及艺术家产生哪些影响?甚至于艺术家有一天是否会被取代?这也是王小慧有时忍不住会思考的问题。
“在我们艺术馆里,放着一条机械臂。这是我们和同济大学机械臂研究室以及世界最著名的机械臂公司库卡合作的项目,我们想通过AI学习让它创作新的作品。”她说,
“你知道库卡机械臂厉害到什么程度?它可以轻轻地捻起一撮烟灰。你想它这个控制能力有多强!它能够把香烟的烟灰从这个地方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而过程中不把它捏碎、捏散,这是非常非常高科技的技术。”
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很多东西都被机器取代了,她感叹,但也许正因为这样,手工的东西反而变得珍贵。“在德国,好多时候手工的东西更受欢迎,因为大家会觉得特别珍贵。比如说纯手工巧克力,或者是纯手工缝制的一些东西,机器生产的东西比不上手工的价值。”
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灵魂和情绪在里面。
未来,还会有很多工种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它不会是万能的。至少,她希望AI不是万能的。“如果AI发展到某一天,完全能够取代人类,那有些事情现在断言也可能会过早或者过于轻率。”她说,“如果真有那一天的话,人类存在的价值可能就会消失,人类也可能随之被毁灭。我真心不希望那一天的到来!”
王小慧尝试用机械臂创作新的作品,并表示很享受这种过程
目前看起来,这一天还很远。王小慧告诉新闻晨报·周到记者,她前一阵尝试用ChatGPT来写儿童绘本的脚本,发现和真人创作的还是有很大区别。
“我前些天在试用ChatGPT写绘本的脚本,它很快,确实 不到一分钟就可以给你写出十个章节的大纲 。但是它写出来的东西都是套路,甚至还有很多我不喜欢的暴力情节。”她说,
“我想要的是很浪漫的、很温馨的、有想象力的童话故事,比如《爱丽丝漫游仙境》;或者是很美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我想要的是那些真正能够打动人的故事,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什么碰到恶魔了,碰到了巨人了,然后打一仗战胜敌人了这种情节。”
她发现,更危险的是在ChatGPT写出的这些故事大纲里,宣扬了一种以暴制暴的观念。比如“他们要来消灭我们了,那我们就先去消灭他们”这样的观念,这些都是她不喜欢、不赞同的价值观。
“可是ChatGPT是根据大数据的算法得出来的结果,它觉得儿童绘本就应该是那样子。”王小慧在尝试了好几回后,发现都是类似的产出内容,她感到有一点失望。
“所以我觉得,正因为ChatGPT这样的AI可以进行艺术上的创作,我们就更应该主导它的价值观,因此艺术家的参与还是很重要的。”
从传统艺术到数字艺术
艺术家们的使命和责任不会变
作为此次《远古回声》的参展年轻艺术家之一,LOXEL LI(李妍洁)带来的系列作品名为《从樊篱到泛离》,以未来进化的龙的形态,探讨了自制与他律,压抑与反叛,所有的机体都离开内核,去向泛离的未来世界议题。
她带观众在自己的作品前站定,开始讲解。“……我们看到他背后是废墟,目前大家所看到的数字艺术作品,都是在尝试用数字艺术去营造一个漂亮的、完美的新世界。但是这个作品里,他背后的废墟都是从真实的世界里扫描出来的……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世界,却对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不自知,假装很美好……”
从传统艺术到当下的数字艺术,王小慧认为年轻艺术家们在先前的传统艺术创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同样也会出现在对于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中。
“很多年轻人做艺术做得很炫,但只是专注在形式上。你问他们真正想表现什么,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表现什么,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的具备思想。而我们这几位参展的艺术家都是有思想的,他们有人文学的、社会学的、哲学的一些思考,这点特别好。”
无论在哪个年代,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是不变的。“我从来不觉得艺术家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和他们身处的社会,但他们至少应该有一些担当。他们创造艺术时不应该只是为了个人的乐趣,而应该致力于 用自己的作品传递美好和希望 。这一点,数字时代的艺术家也可以做到,虽然他们表现的方式不一样。”
王小慧觉得,现在不少艺术家对于数字艺术的探索还不够,因此还是侧重技术方面,或者视觉表达方面。从精神内核,或者是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上,他们所展现出的态度还不够,都还需要时间。
“现在的时代变化很快,技术经验在不断更新,很多艺术家还来不及沉淀。所以,我们要给艺术家们一定的时间。”